在钢铁等传统制造业产业的去产能过程中,应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关注经济发展和人员安置等全部问题,为产业后续坚实发展铺路奠基。应落实差别化的信贷政策,政府联合金融行业,确保去产能过程中经济平稳发展。企业明确去产能以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断臂求生,响应行政指令。
同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齐心协力,对相关企业进行奖补,妥善处理人员安置等相关问题;引导鼓励企业寻求转型升级,以综合性的手段,达到去产能的现实目标,完成结构性调整,保证未来产业升级的可行性。
制造业是产能过剩的集中区域
传统制造业属于资源密集型行业,依靠资源的稀缺性取得行业相对优势。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替代性产品出现并以其更低廉的价格和可获得性抢占传统制造业的市场,使制造业相对竞争优势衰减,行业利润率下降。
在传统制造业中,钢铁行业是产能过剩的代表。经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下的产能大规模扩张阶段之后,需求不振的现状给了钢铁行业沉重一击,供需矛盾尖锐,行业盈利水平持续下降,产能过剩问题暴露。
2011年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需求疲软,我国钢材价格指数持续走低。2015年,我国粗钢实际产能约12亿吨,产能利用率不足70%。2015年钢铁行业由盈转亏,全行业亏损,累计销售利润率-2.23%,同比下降2.86个百分点。2015年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年报及业绩预告显示,在已公告业绩的钢铁企业中4家亏损额在40亿元以上。
短期供需结构的变化导致价格上涨
春节后,受宏观经济企稳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回暖的刺激,钢铁价格持续上扬。相比2015年低点,钢铁价格已经反弹近一倍。北京地区螺纹钢价格上涨至近3000元/吨,比去年的1560元/吨上涨近一倍。武钢等大型钢铁企业纷纷复产锁定上半年订单,沙钢作为建筑钢龙头频频提价,4月下旬单旬涨幅超过500元/吨。
在经济下行趋势下,稳增长是首要目标,需求下降导致传统制造业陷入产能过剩危机,短期供求改善导致价格的恢复性上涨不可持续。在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相继出台的大势下,淘汰落后产能才是恢复企业盈利水平的正确出路。
传统制造业去产能不得不依赖行政手段
去产能的手段有两种:一种是市场化去产能,商品价格下降,企业盈利空间缩窄,市场自发引导企业去产能以维持盈利的价格水平;另一种是行政化去产能,通过制定明确政策,将产能控制在一定水平。
仅通过市场化的手段,钢铁行业产能易增难去。钢铁行业中国有企业占比较高,供给的价格弹性处于非对称的状态。价格下跌周期中,供给具有刚性;而在价格恢复周期中,供给弹性极强。在产品价格持续走低时,囿于反周期的扩张性政府项目存在、社会责任导致的生产刚性以及国有企业强大的再融资能力,使市场无法充分发挥其优胜劣汰的效应。但在产品价格上升周期,企业的逐利性开始显现,民营企业融资能力恢复从而出现复产能力。
在价格下降周期,企业去产能动力不足。一方面,市场集中度低,企业为保住市场份额,无法达成去产能的共识,只要价格在现金成本之上,企业就有增产的动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承担巨大的社会责任,骤然去产能后会在短期内引发下岗工人激增等,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但在价格恢复周期,一旦钢铁企业利润恢复,企业就有提高开工率的诉求。同时,前期关停的高炉出现复产,在对钢价的乐观预期之下,部分钢铁企业开始囤货。随着产能利用率的提高和高炉复产的现象增多,供需结构开始出现变化。然而,在需求没有出现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钢铁价格难以维持在当前水平。
因此,传统制造行业的去产能不得不依赖行政手段完善并促进产业的出清和重组,从供给端化解产能过剩问题,需要多部门出台配套措施共同推动。
产能过剩,去产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传统制造业企业通常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保证地方财政收入和就业水平的关键因素。在淘汰落后产能的主基调下,促使部分企业退出市场或者资源整合重组,都会伴随产生一系列事关民生的社会问题。
钢铁行业是传统制造业的代表,属资源密集型行业,在钢铁开发的基础上,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庞大的企业规模,通常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运用行政化手段推动煤钢行业进入产业发展周期的新阶段,短期内会对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和就业拉动带来消极影响。
而对于短期经济指标的追求,激励着地方政府支持钢铁行业扩大投资,与去产能的经济大潮相背离,降低行政化去产能手段的实际执行力,使去产能操作起来面对更多的阻力。
另外,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就业是重中之重,是必须关注的民生问题。
信贷政策是重要的配套措施。去产能必然伴随着企业规模的缩小、营业收入的降低,以市场化的角度来看会影响企业的再融资能力。如果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配套规则没有及时更新配合,新形势下旧的信贷政策将增大去产能的机会成本。
配套措施是去产能的关键
国务院关于钢铁和煤炭两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两个文件印发以来,财政部、人社部、国土部等部门制定了八个专项配套政策文件,目前已经印发四个,未来还会有财政、环保、税务、质检等另外四个方面的配套文件出台。财政方面,未来两年1000亿元中央工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是受关注的领域。
从微观调研情况来看,各地在切实落实去产能政策,但从执行层面来看可能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价格恢复导致的复产激励,去产能不彻底导致随时有反弹压力;二是上报的去产能目标或与实际落地情况存在偏差,事实上上报目标与争取专项支持资金有关,是否具体落实还要等待配套措施的落地情况。
政策的实施应该更加彻底、坚决,三个问题是关键:第一,去掉的产能使其失去复产可能性;第二,差别化信贷政策保障优质产能健康存续;第三,解决好人员安置问题。
去产能的对象方面,以效率为标准,不以公司属性一刀切。整体来看,目前的信贷政策对国有企业相对宽容,对民营企业比较苛刻,导致民营企业在再融资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一些经营效率尚可的民营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无法持续生产,但部分生产效率低的国有企业由于再融资能力强,依然占用大量的社会资源。以市场化的原则去产能,应以效率作为衡量标准,不要让落后产能占用社会资源。
信贷政策方面,应多渠道并举。当前由于债券市场违约事件多发,债券投资人风险偏好降低,导致过剩行业通过直接融资市场融资难度加大,4月有约60期债券取消或推迟发行,涉及金额近600亿元,其中多数为过剩行业。由于这些行业自身现金流创造能力差,偿债严重依赖借新还旧,在这种背景下,通过银行信贷补充直接融资显得非常重要。一旦企业发生阶段性违约,将导致其彻底失去在债券市场融资的能力,甚至影响到该地区其他企业的再融资能力,信用风险将可能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人员安置方面,应根据地区特点差异化处理。钢铁、煤炭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人员负担重,许多企业的员工人数在10万人以上,如果不妥善解决,将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对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地区,可以吸收就业的新兴行业较少,内部转岗困难,需要依赖更多的财政支持实现人员的分流。对于产业结构较为多元的地区,尽量通过转岗培训,实现人员分流,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支持教育、医疗等行业发展。
总之,在钢铁等传统制造业产业去产能的过程中,应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关注经济发展和人员安置等全部问题,为产业后续坚实发展铺路奠基。应落实差别化的信贷政策,政府联合金融行业,确保去产能过程中经济平稳发展。企业明确去产能以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断臂求生,响应行政指令。同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齐心协力,对相关企业进行奖补,妥善处理人员安置等相关问题,引导鼓励企业寻求转型升级,以综合性的手段,达到去产能的现实目标,完成结构性调整,保证未来产业升级的可行性。